
压箱底的文物都来了!
六百年前从南京到北京的“运河交通指南”、600年后首次聚首的霁蓝釉执壶……值永乐从南京迁都北京600年之际,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总馆携手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蚌埠市博物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等多家文博单位联手推出《1420:从南京到北京》文物大展,今天在南京市博物馆拉开大幕。
无论是首次来到南京的北京定陵出土文物,还是南京近期考古发现新成果,此次展出的340余件(套)明代精品文物中,不仅频现国宝,更有诸多首揭神秘面纱的文物,诸多“压箱底”的文物宝贝携手在四个月的展期中共同呈现一段从南京的北京的故事。
这份“交通指南”推进两京频繁水运
“元朝末年,四海鼎沸,朱元璋起于淮右,戡定群雄;1368年,太祖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开启了统一的大明王朝;1420年,永乐皇帝下诏迁都,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地位延续至今。”此次《1420:从南京到北京》文物大展南京站策展人朱逸霏告诉记者,展览年初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后好评如潮,临近岁末在经过一些调整和文物补充之后,展览回到南京。
南京站的该展主要围绕明朱元璋与朱棣两位皇帝的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分为洪武肇基、永乐开拓、国祚绵延三个单元,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开国六王的丰神秀逸,万历皇帝的定陵国宝,运河贯穿的北京、南京……风云际会,尽现于此。
展览中两件造型、颜色都极为相似的霁蓝釉执壶被单独呈列,“霁蓝釉执壶无论是从造型上还是烧造的色彩上,都有很大难度,而这两把壶一个出土自北京,一个出土自南京中华门外,这次是它们600年后的首次聚首。”朱逸霏告诉记者,600年来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南京与北京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器物都是从南京流至北京,虽然经过南北审美的磨合,会产生一些变化,但南京当年的明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北京。当年南京也成为北京的一个中转站,很多物资都聚集于南京,经过长江与运河一路向北输送。”
通过大运河,600年前南北两京之间水运频繁、商旅不绝的状况,通过一张交通地图和一首“两京水路路程歌”呈现出来。“这首歌中,将两京之间沿线所需休息的站点,每一站的路程所需时间,如一个速记口诀般唱出来,方便两京之间的商人熟记。跟着它,两京之间运河上的行程一目了然。”朱逸霏告诉记者,从南京至北京的大明王朝,书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此次展览中首次展出的多件精美金器,也从侧面说明经过大运河的联系,迁都之后南京转为经济中心,所呈现出的复苏繁荣景象。”
首展文物呈现南京近期考古新成果
在此次展出的多件精美金器中,有一批则是首次与南京市民见面。一批金锭与金盆均出自北京定陵,作为目前唯一一座被允许考古研究的皇帝陵,其中出土的文物则对研究皇陵有着重要的意义。
孝靖皇后棺内的龙纹金簪
“出自万历帝棺内的金盆可有二龙戏珠纹,而出自孝靖皇后棺内的龙纹金簪,则精美异常。”朱逸霏告诉记者,这些都可以显示当时的国力昌盛。
首次展出的大报恩寺遗址出土建筑构件
此外,一批珍贵文物也展示了近期南京考古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在这批首次揭开神秘面纱的文物中,大多数为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此外还有明代白虎桥遗址发现的建筑构件,这些都是连接当年皇城和宫城水路的桥栏板。”明朝初年开国名将康茂才墓出土的带鞘铁刀,此次也在展览中首次露真容。
首次展出的大报恩寺遗址出土建筑构件
如今,明代南京与北京的遗迹都已经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展览正是展示南京与北京在明代历史文化上独具优势,解读帝制时代都城兴衰与王朝命运的休戚相关。
康茂才墓出土的带鞘铁刀
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南京正在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发展愿景,向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文化传承与传播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希望公众可以通过这个展览增强对古代都城的认识,增强对南京厚重底蕴的文化自信。
采访中记者获悉,展览之际,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市博物总馆、西安博物院、洛阳博物馆、开封市博物馆、杭州博物馆等多家地处中国古都的博物馆,将友好协商、共同签订古都博物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现展览策划、人才培养、公共教育与服务、文博主题研讨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提高对中国古代都城城市历史的研究和传播展示能力。同时,各馆以“古都——历史文化传承创新”为主题进行研讨交流,共商古都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共同研讨古都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
此次展览持续至2021年4月。
声明:在南京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我们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