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文化创意营造城市公共空间?专家们思想火花大碰撞
紫金山新闻      11-26 09:09 1419

城市空间是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也在塑造城市精神。如何用文化创意营造城市公共空间?11月25日,2020世界城市文化空间与夜经济发展论坛的两场分论坛活动在南京举行。现场, 自全球的城市管理者、专家和学者热情参与,针对疫情后的城市发展、文化空间创新营造,各抒己见,带来思想火花的碰撞,助力城市文化空间转型升级。

01

关于城市文化空间的营造

提高文旅融合度,描绘城市发展“诗与远方”

本次分论坛之一,探讨的是“文化空间营造”。现场,来自国内外的文旅行业的专家与企业代表,带来干货满满的经验分享与观点表达,共同探讨城市旅游与文化空间的现在与未来。

古都南京,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江苏省旅游学会副会长万绪才从广度、深度、效度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南京文旅融合的现状,为南京及国际上相关旅游型城市的发展描绘了“诗和远方”。在主题演讲中,他从自身的阅读体验开始说起,“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南大上研究生的时候,就收集了有关南京的书,有一部《可爱的南京》丛书,一个是诗人眼中的南京,收集了历朝历代的诗人描写南京的这些诗词。还有就是文人笔下的南京,像朱自清等等这些著名的散文家描写的南京的作品也收录其中。这两本小册子,我专门买了。”这说明,南京的文学资源非常丰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

他也提到,南京是一个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典范城市。如何提高城市的文旅融合度?他认为,政府要重视文旅融合产业,并且从财政、金融税收、投资、人才等方面进行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改革机制体制以及系统的规划策划,要营造全社会参与文旅融合的良好的氛围。

探索N种可能,智慧化营造城市文化空间

5G时代的来临,让旅游业朝着更加智能的方向转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极大地丰富了旅游资源的表达形式,为游客带来了新体验。今年的文旅行业,“点亮行动”“打造不夜城、“夜光经济”等等词语的频繁出现,可见城市夜经济的消费潜力被逐渐激活了。与会专家和企业家代表纷纷表示,城市夜游有很多的方式表达,也有很多的文化融入的方式。南京朗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晓军提到:“再好的光影,再好的科技和创意,都离不开与在地文化的融合。同时需要融合最新的光影技术和内容制作、互联网技术,才能有参与性、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

AR、VR等数字化的应用场景已在许多旅游目的地普及并应用,为游客的出行提供更品质化与个性化的服务。加拿大OVA公司中国区副总裁何来晨,从AR、VR等新技术的文旅应用的角度,来为文化空间的塑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他认为,文化空间的塑造,其实就是通过数字科技、文化创意,沉浸式技术来营造空间,让普通人走进来。“除了观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需要考虑,就是交互性能不能达到。”如何解决这个痛点?他认为,应该让没有任何编程技能、没有任何设计技能的普通消费者,也能够参与到沉浸式技术的创作当中来。面向大众用户,所见即所得的创作,多人交互,一定要玩起来才能够有创新和娱乐的效果。而他和他的团队所做的就是,开发一个VR和AR的软件,让普通人参与进来。

“我们觉得在文化娱乐和文化创意领域,让大家进行创作,比让大家进行娱乐更重要。当我在博物馆里走动的时候,相较于我坐在这里看一个全息影像,看一个场景演示,如果我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内容创作,显然更有意思,也会有更多的交互和参与感,从而得到创作的提升。”

02

关于后疫情时代的城市空间创新

英国实践:把节日放在家门口

在随后举办的后疫情时代的城市空间创新分论坛上,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静带着与会的中外嘉宾一起探讨如何让我们的城市更有活力、更加独特,如何成为一个大家都愿意居住、值得居住的地方。活动邀请到了来自全球范围内的六位业内专家,由他们带领线上及线上的参与者、观众,共同思考如何重建城市空间。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危机,更需要考虑的是人类和空间之间的关系,继而谋划如何去调整、如何做长期的规划。

来自英国的格林威治港区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布拉德利·海明斯分享主题是“家门口的节日与活动”,格林威治港区国际艺术节在伦敦19个户外场所举行,因为疫情,今年的艺术节推迟了,但之后通过线上的直播方式,利用高科技让艺术走进大家的生活中,和更多的观众进行了互动分享。他提到,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今年的艺术节走进了许多原本不会选择的地点,有些是偏僻的地方,凸显了本地化、在地化的特性。“之前大家不会觉得这些活动有多重要,但是现在他们会觉得,自己生活的地区有这样的现场活动是非常的了不起的。”他分析说,将节日放在家门口,看准的正是疫情后人们对回归社交连接的饥渴,而这一做法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黏合剂。

2020格林威治港区国际艺术节2020格林威治港区国际艺术节

无独有偶,有专家表示,欧洲的很多城市,如柏林、米兰都采用了类似的方式,让本地的艺术家和居民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中,这对疫情后的城市发展模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居民有着极强的疗愈作用。

“南京样本”:城市老字号剧院的探索式改造升级

作为南京的城市代表,本次活动的承办方之一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总经理万震在演讲中表示,读懂城市的情绪细胞,南京市文投集团做了有益的尝试。通过改造升级南京著名的“老字号”—— 大华大戏院,让观众可以触摸这座城市的艺术与文化,探寻城市真正的灵魂,并与城市产生共鸣,成为一股改变城市的温柔力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电影产业带来了危机。万震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业态单一的大华大戏院开始了主动求变之路,对大华大戏院九号放映厅进行了探索式的改造升级,建成了308座的专业小剧场,并命名为大华大戏院群剧场,形成电影放映+小剧场演出双功能模式,为市民提供“小而美”的精致文化服务和体验,并进一步推动文商旅、游娱购深度融合,激发城市文化消费活力。

从戏院到电影院,从电影院再到融合小剧场的新空间,用当代的手法唤醒大华大戏院的前世今生,用戏剧文化表达历史记忆,也是延续骨血里的文化自信。可以看到,大华大戏院的模式功能转变背后是不断发展的缩影,是新的城市文化业态的探索。观众普遍评价,小剧场的“接地气”“亲近感”,就像一个精巧的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现场观众对两场分论坛展开的分享和思辨给予了肯定和赞扬。疫情之下,放眼世界,为了城市更美好、生活更美好,期待此次论坛可以成为展示和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声明:在南京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我们审核处理。

相关新闻

南京有了“新”汽车消费维权专委会

紫金山新闻 11.26 1348

栖霞区交出城市治理标准化成绩单

紫金山新闻 11.26 1058

99800平方米!南京这个地方即将大变身

扬子晚报 11.26 1015

为南京人定制的APP
下载查看更多资讯

在APP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