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长江岸线如何焕发生机,南部新城教育配套如何?
10月10日,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流做客2020南京市机关作风建设《面对面》节目。他介绍,南京72公里长的滨江绿道,还有5公里没打通,规划在3年内打通,形成全面贯通的滨江休闲生态绿道。南部新城规划了一批学校,还设计了地下接送系统。
小西湖地块更新项目2022年完成
近些年,南京不少地方都进行了城市更新,焕然一新。
何流介绍,比如西水关附近的第二机床厂更新为国家级创业园;门西印染厂引进万科运营,形成以运动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而小西湖地块,是老城南规模较大的传统民居集中区之一。 更新启动前房屋年久失修、环境破败,配套设施严重不足,产权分散,公房、私房、单位代管产及厂房面积各占约1/4。
他说,改造中,这个地块放弃了原先“一刀切”的拆除重建和全部征收改造方式,经过多轮居民参与讨论、专家咨询论证、征求部门意见,采取“公房腾退、私房收购(或返租)腾迁、厂企房搬迁”方式,疏减一部分人口,并将近40%的居民留下来,让原先衰败的小西湖延续生活态,融入新业态,活出新姿态。
“目前该地区才完成1/5的更新工作,就已有部分地区成为网红打卡点了。这个项目预计到2022年完成,相信到时候会有更好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何流说。
最后5公里滨江绿道计划3年内打通
南京正在跨江发展、拥江发展。如何保护好长江岸线,让沿江焕发生机?
何流表示,在全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里,提出把长江南京段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严管示范带”的前瞻性目标。其中,对大胜关(三桥)到八卦洲(二桥)之间总长度为35公里的滨江核心地段,开展了南京魅力滨江2035的规划编制。把一些需要重点打造的地段、项目梳理出来,纳入到今后几年的行动计划。
南京魅力滨江2035效果图
“保护原生态的滨江特色,规划划定了四个生物生长保护区、六大生态涵养区等。”他说,还规划了九大城市客厅,其中既有展现现代城市中心区形象的河西鱼嘴城市客厅、江北的定山城市客厅等;也有彰显历史文化保护的幕燕风貌区城市客厅等;还有凸显生态保护优先的景观绿地,如绿水湾、绿博园城市客厅等。
绿水湾城市客厅
“目前南京72公里长的滨江绿道,还有5公里没打通,规划在3年内打通,形成全面贯通的滨江休闲生态绿道。”他表示,总体来说,希望能够将长江两岸塑造成集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现代风尚为一体的国际一流滨水空间,让长江成为南京城市在新时代的山水主轴。
南部新城规划一批中小学、幼儿园
南部新城正在快速发展,不少网友关心这里的教育配套资源如何?
何流透露,除了2022年要建成的南外南部新城高中校区外,今后至少还有9所小学、24所幼儿园、7所初中,如已建的秦淮科技高中、规划的永乐中学等,该地区的教育配套布局高标准、均衡化。
“南部新城的教育配套规划设计也很有特点。”他说,新城管委会提出来学校建筑均按新国标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进行建造,片区内的食堂、图书馆、室内体育馆等设施将共享共用。此外,为了方便家长开车接送孩子,避免校门口造成拥堵,设计了地下接送的系统。“让一部分车可以直接开到地下停车场,方便家长安全、快捷地接送孩子。”
提升梅园新村、夫子庙科举博物馆后期项目环境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但一直以来颐和路街区公共开放性不足,游客体验差。何流表示,一期基本完成的颐和路12片区的保护修缮工作。今后,街区内的200多处民国文化院落一半以上将分批开放,未来这里会有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艺术馆、博览馆、创意精品店、商业和休闲餐饮等功能。
除了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外,近期还将对梅园新村、夫子庙科举博物馆后期的项目,总统府周边的绿化项目,开展杆线下地、绿化升级、附属设施完善等环境品质提升工作。此外像门东三条营东进、长江路文旅集聚区等工作也逐步推进,进一步促进历史文化和旅游消费融合发展。
在南京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方面,何流表示,目前,南京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已达6800多万平方米。接下来,南京继续加强政策支持,鼓励地下空间开发; 加强规划引领,如南站中心区、江北新区中心区、河西鱼嘴地区等等地区,在编制地面规划的同时,也会编制地下空间控制规划。确保分期建设的,各个马路的不同地块的地下空间能复合利用、互联互通,有序生长。“南京还在全国率先完成全市地下空间普查,把地下建筑、地下管线、地铁等设施的现状情况全部摸清楚,并建立了一个可视化的信息系统。”
声明:在南京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我们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