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多平方米的一楼大厅里灯火明亮,桌椅摆放整齐,墙壁和地面洁净如新,10月10日下午4点半,记者来到位于南京市中央北路的北城烧烤店时,周裕帝和朱金梅夫妇俩正张罗着摆放餐具,收拾后厨,为晚上迎客做准备。
就在“十一”假期前,他们刚刚把老店搬到这里,店面扩大,装修升级,守着门口的主干道,二人的干劲儿更足了。“这还要感谢小市街道城管给我们找了新位置,总算能放开手脚做生意了!”
鼓楼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小市中队中队长沈正剑同样感慨万千:“店面问题一解决,我们辖区占道经营的一个典型‘老大难’也随之不存在了。”
固有印象里,城管和商家的关系往往像“猫和老鼠”,这家烧烤店主为何要感谢城管?城管部门为何又要主动帮他们找店面呢?
33岁的周裕帝和29岁的朱金梅别看年轻,做烧烤生意已有8年。二人经营的北城烧烤店原先位于安怀路,在附近一带小有名气,一到夏夜就食客不断,烟火气十足,甚至有人从江北、江宁专程赶来。但在城管队员看来,这家“明星店”曾给市容市貌带来了不少影响,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占道经营和油烟扰民。
每到客流高峰季节,店门外的空地就摆满了桌椅,食客们集聚在这里推杯换盏,吵嚷喧闹,吃完散去,留下一地狼藉。而住在烧烤店楼上的居民,则要长期忍受油烟弥漫,碰上“有脾气”的食客耍酒疯摔酒瓶,睡梦中被吵醒是常有的事。“居民怨声载道,投诉不断,我们反复上门劝说,数不清查扣了多少回桌椅,但很快就又回潮,‘游击战’打了好久,常常两边不讨好。”沈正剑回忆时依然无奈。
周裕帝夫妇俩也有着自己的苦衷。烧烤店经营面积只有50多平方米,除去后厨的位置,只能摆下四五张桌子,生意最好时却有四五十位食客涌进来,有人甚至站着吃串。“我们也不想占道经营,可店面实在太小,不往外摆怎么做生意?”
为了保持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今年以来,城管的巡查更严格了。防止店家占道经营,城管队员们夏季夜晚几乎每天都要来烧烤店值守,最晚在店门口守到凌晨两点。屋内桌子不够坐,夫妇俩为此婉拒了不少登门的食客。眼看生意做不下去,二人直接冲到了街道城管中队:“被你们天天盯着,我们现在每天都要少赚2000块!”
考虑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小市城管中队帮助在辖区内物色房源,综合了各类信息,发现一家距离小店500米的炒菜馆,两层楼共计160多平方米,正对外转让门面。得知这一消息后,夫妇俩当天晚上就去踩了点。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他们和对方谈妥了价格签好了合同,在8月1日拿到了房子。
但在装修过程中,新的麻烦又来了:房东在二楼留下了床垫、桌板等大型杂物,新店装修每天也在产生建筑垃圾。“我们手里没有渠道,不知道去哪找专门的清理公司,堆在门外又不符合规定,当时真是着急。”朱金梅说。
得知这一情况,小市城管中队主动上前,帮助夫妇俩联系了清理建筑垃圾的单位,并派出队员现场指导,确保“门前三包”符合标准。9月28日,两层楼的新店正式开业,算上包间共有22张桌椅,是以前的4倍多。周裕帝为此专门提前去哈尔滨学习烧烤。“店面大了,服务也要更多样,推出新的菜品!”
“碰到这样的情况,你不去把店家的经营困难彻底解决掉,他们还是会占道经营。所以我们的工作理念要从管理更多地转向服务,双方的关系会缓和很多。”小市城管工作相关负责人表示。
无独有偶,原先位于紫郡兰园楼下的三姐烧烤店,也在小市城管中队的牵线和帮助下,迁到了更大的店面。店主孙红敏是东北人,来南京20年,一直从事旅游大巴生意,迫于今年疫情的压力临时转型做了餐饮,地道的东北特色烧烤广受欢迎。但因为离居民家窗口只有二十余米,油烟直排,遭到居民投诉不断。
如今搬了新店,孙红敏把店面设计成时下年轻人最喜欢的简约干净风格,食客隔着一张大玻璃就能看到后厨每个角落,她还专门花了3.8万元购入一台油烟处理设备,厨房内的油烟就地吸附处理,排入地下管道,一改传统烧烤店烟熏火燎的旧貌。“夏天最热的时候,因为居民投诉,城管队员每天顶着太阳往我家跑,看着实在不忍心,再加上他们帮我解决了店面问题,更要支持配合他们工作,这对于烧烤店来说也是一次转型!”孙红敏说。
小市街道地处铁北地区,人口构成复杂,流动性较强,沿街店铺以小店家、小商铺为主,对城市管理工作形成了巨大挑战。“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管队员们对此深有感触,“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说到底就是如何在更高水平上合理配置、协调、平衡城市资源,单一地靠堵、靠管、靠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16年,住建部首次倡导“721”城管工作模式,即70%服务、20%管理、10%执法。“要看到问题背后的矛盾,了解商家所需,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堵点打通。”小市城管工作相关负责人说。
声明:在南京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我们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