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晨)8月23日,“第二届中国顺风车健康发展法律论坛”举行。与会专家认为,而如何正确的用法律的科学视角,来有效解决顺风车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和困境。
会上,论坛与会专家学者联合发布了《引导顺风车事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合肥行动计划》,从“推动城市人民政府加快顺风车健康发展制度设计”“推动有关机构出台社会公认的顺风车团体标准”“为正常的合乘行为提供法律援助”“构筑反映时代特征的顺风车文化体系”四个维度,呼吁各方共同努力,为顺风车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构建良好的政策及法律环境,同时引导顺风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适应。
同时,论坛宣布顺风车法律及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年内将会同全国性法律研究、道路运输、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机构出台首部顺风车联合团体标准。
嘀嗒出行联合创始人,运营副总裁李跃军分享了嘀嗒出行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真顺风”的信息匹配模式。李跃军表示,通过六年的实践,嘀嗒顺风车现在运行价格在每公里一元左右,比较适合实际情况,既能有效排除非法营运的黑车,又能够让双方的体验更好。从具体数据来看,在嘀嗒顺风车平台,每天有接单的活跃车主平均每天接单数是1.6单,平均每日收入是52元,平均每公里价格是1.04元。因而,嘀嗒顺风车现在的定价体系,对于顺风车车主而言不具备可营利性,因此能够有效的防范以营利为目的的黑车司机。
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高秦伟表示,目前全国各城市政府关于顺风车的规范性文件大概有40余部,有一些是一致内容,但也有很多差异,例如顺风车发单、运载次数等限制,还是有一些地方性差异。尤其是2018年的事件之后,法律界也进行了反思,发现各地在法律规范和监管方面存在很多不统一。
首先是准入条件比较宽松,尤其是界定真顺风车和非法运营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导致执法和司法判决也很不一致,目前在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里面大概能找到司法文书,判决方式也不太一样。第二是法律规范和监督并不统一,各地规范性文件不统一,有的是指导意见,有的是行政规范文件,从司法判决里面来看,有的法律对这个依据进行了引用,但有些对于城市人民政府立法权的规定是有一定冲突的。政府监管也缺乏一些相应手段,现在主要还是处罚,有一些地方制定了顺风车的规范性文件,有处罚的依据,但是如果没有,很多地方是以出租车或者网约车,或者是经营管理办法来进行处罚。
高秦伟指出,“需要反思这么几个问题。第一,目前规范性文件能不能起到鼓励并规范顺风车发展的需要和要求?第二,界定顺风车和出租车的标准是什么,非营利性怎么界定?第三,目前规范性文件中相关的限制(如次数等)与现行法律规范是否一致?要经得起依法行政的讨论。”
顺风车法律及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华允所创始合伙人李毅则从法律实务角度,分析了顺风车的相关案件,并指出,顺风车行业标准出台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李毅建议,平台或者行业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和大数据去形成一些行业标准,既给立法者一些参考,同时也给乘客和车主一些能够参照的标准。对于标准李毅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这个行业标准的出台不是泛泛的,不是仅仅限定次数、路线,而是说能够成为,比如说执法者去判断或者一般人去判断它是否是顺风车的操作指南。第二,是否可以通过黑车的特点,以负面清单方式列出,降低执法人员的学习成本、执法成本。
声明:在南京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我们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