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晨)针对“ 您会称顺风车主为师傅吗”这一议题,顺风车行业标准课题研究集思会第五期近日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近450万网友参与集思,近七十五万人在嘀嗒出行平台上参与投票,其中投票人数创下历届集思会之最,充分展现了“称呼”这一话题的巨大意义。
顺风车行业标准课题研究集思会由中国交通报社,中国公路学会,城市智行研究院和嘀嗒出行联合主办。从第五期议题投票来看,不支持叫师傅的为78%。多数网友认为,顺风车的称呼应体现平等互助的合乘关系,师傅一般是服务行业的特定称呼,不符合顺风车的文化特点。有22%的用户支持叫师傅,认为师傅是一个尊称,用来开场比较习惯也比较自然。
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集思广益,分享了很多得体合适的称呼,占主流的是哥们,哥,姐,先生女士等,也有不少建议称兄弟,妹子,还有不少网友建议直接称 车主或者您好,这样可以免去性别,年龄差距的尴尬。另外,还有一些有地域特色的称呼,比如靓女,靓仔,老师等。
此次关于称呼的集思结果,充分展现了文化礼仪的地域性中国各地的文化民俗,以及广大用户对顺风车文化的理解现状。也让用户对于如何称呼顺风车主,怎样的称呼更符合顺风车文化方面,取得了更多共识。
从此次集思会的投票来看,有22%的网友支持称顺风车主为师傅,从评论来看,支持叫师傅的网友多为乘客身份,这也可以看出,乘客端和车主端对车主该如何称呼尚存在偏差,部分乘客认为师傅是一种尊称也是一种习惯,或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而车主对师傅一词则会敏感,尤其是90后,95后的年轻车主。
那么,顺风车“称呼”文化应该遵循怎样的逻辑,怎样的沟通礼仪之道,才能让顺风之旅更和谐,更顺心呢?其实,只要遵从平等互助、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原则,同时让合乘双方均感觉到自然、轻松、融洽的称呼即可。
称呼看似小事,其实却是顺风车平等互助文化的起点。今后,顺风车行业标准“课题研究组”也会就顺风车文化的各个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集思会和讨论,以嘀嗒出行为代表的顺风车平台,将持续通过对车乘双方沟通礼仪的倡导,让更多人的顺风出行变得更加愉悦有趣,能够让平等礼貌沟通,互相体谅,互相尊重,和谐友爱等顺风车文化元素,潜移默化成为更多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准则,从而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声明:在南京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我们审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