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医院历史纪念馆今日开放,走进82年前那不能忘却的记忆
紫金山新闻      12-13 16:58 1107

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日军侵占,30万无辜的南京市民被日军残杀。日军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南京鼓楼医院因为具有教会医院的背景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紧靠金陵大学,即现南京大学),被划入国际安全区内,鼓楼医院也因此成为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城内唯一对平民开放的医院。留守的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难,救治了大量伤病员。与此同时,他们还见证记录了日军暴行并与之进行了坚决反抗。

今天上午10点01分,南京全城拉响警报,鼓楼医院医院员工、留学生代表等数十人在医院1892历史纪念馆前参加默哀仪式,以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也铭记鼓医先辈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同时,医院历史纪念馆对外开放,向市民讲述82年前的那一段历史。

大屠杀期间城内唯一对平民开放的医院

南京鼓楼医院,又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892年由美国基督会资助的加拿大籍传教士威廉•爱德华•麦克林医学博士创办的“基督医院”,是南京第一所西医院,也是中国最早的西医院之一。

当年的鼓楼医院院区当年的鼓楼医院院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全面侵华战争,并于1937年8月15日开始对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展开疯狂轰炸,因此,实际上,鼓楼医院从那里起就开始收治因日军轰炸而造成的伤员。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发表后,中央党政机构及人员和老百姓纷纷撤离南京。但鼓楼医院仍有部分医护人员英勇地留下来继续履行他们的职责,包括两位美国医生,一位中国医生,两位外国护士及几位中国护理人员,共约二十来人。

因此,留守的鼓楼医院成为当时整个南京城内唯一一家对平民开放的医院,也是当时南京安全区内的唯一医疗救助机构。根据《拉贝日记》(注:作者拉贝先生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记载的1937年12月8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一周工作回顾》中写道:大学医院(鼓楼医院)位于区内,负责承担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工作。1937年12月9日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供中国报界专稿”中记载:伤员可以送到鼓楼医院,要救护车请拨打电话31624。拉贝先生在12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路灯熄灭了,在夜幕中,可以看见伤员在街道上蹒跚,只有鼓楼医院的医生还在坚持着。

医院员工克服重重困难救治伤病员

根据记载,鼓楼医院当时留守人员主要包括威尔逊医生(Robert O. Wilson)、特里默医生(C. S. Trimmer)、鲍恩典化验师兼护士(G. Bouer)和海因兹护士(I. Hynds),以及南京大屠杀期间负责医院管理的麦卡伦牧师(James Henry MaCallum)。

麦卡伦牧师1921年来华,一直在南京任传教士。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作为鼓楼医院和难民救济的管理人员留在南京,主要负责医院粮食运输、接送患者,并主管医院宗教科。他在1937年12月30日给家人的信中写到:我现在必须停笔,我得用救护车送几个病人回家,任何人离开医院必须有一个外国人陪同,我甚至是警察的保镖。在那个战乱和恐怖的时期,可以想像麦卡伦是冒着多大的危险在履行着神圣的职责。

威尔逊大夫1929年获哈佛医学院博士学位,1936年来鼓楼医院工作。南京大屠杀期间,很多患者都是刀伤或枪伤,威尔逊作为当时医院唯一的外科医生,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威尔逊医生在整个日本占领期间坚持在医院工作,直到1938年4月,另外两位医生及两位护士来到鼓楼医院,6月初,他才得以离开南京。

威尔逊医生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城内唯一的外科医生,救治了大量难民。1946年,他还自费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出庭作证.威尔逊医生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城内唯一的外科医生,救治了大量难民。1946年,他还自费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出庭作证.

特里默大夫是内科医生,在南京大屠杀时期兼管医院产科和X光科,同时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拉贝日记》中记载:12月19日下午3时,一日本士兵闯入鼓楼医院,当麦卡伦先生和特里默大夫要求他离开医院时,他竟然朝他们开枪,幸亏子弹打偏了。

鲍恩典女士1919年10月来南京,就职于鼓楼医院,任医院检验室主任和医学院检验室讲师。南京大屠杀期间参与国际安全区救治伤员和难民,担任医院总监、医院图书保管员及医院会计和医院食堂主管。与其他人员一道,拯救了一大批遇难平民、伤兵和妇女儿童的生命,得到了民国政府嘉奖的采玉勋章和南京市民的称赞,被救难民代表还特地赠送给鲍恩典一面“慈善为怀”绸缎锦旗,上面尊称她为“鲍恩典先生”。

鲍恩典女士鲍恩典女士鲍恩典女士的日记是南京大屠杀的又一铁证。鲍恩典女士的日记是南京大屠杀的又一铁证。

海因兹女士1924年开始在鼓楼医院从事护理工作,1937年她已六十多岁,但她在那样的非常时期选择了留在医院,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麦卡伦牧师在12月29日给家人的信中这样写道:人们很容易就能找到海因兹小姐,她经常在育儿室照顾所有的小宝贝。

因为伤员众多,仅靠留守医务人员根本无法照顾,大屠杀期间医院大量招募医生和护士,由于鼓楼医院处于安全区,相对比较安全,因此,相关人员纷纷前往鼓楼医院工作、避难,充任医生、护士、工友等。后来,随着南京保卫战失败,部分军医未能及时撤离,也加入鼓楼医院,如原南京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卫生队的周纪穆医生、原南京战地医院祁明镜院长、徐先青和祁刚医生等,这部分人到医院大多担任内科医生,成为当时医院医疗工作的有力补充。根据麦卡伦牧师致家人函记载,1937年12月29日,鼓楼医院全部在岗职工约有100人。

他们见证了侵华日军的种种暴行

从12月13日大屠杀开始后的一两个月内,医院收治的患者以外伤和强奸致伤为主。鲍恩典女士在日记中记载:自从南京沦陷,他们大多数是带着刺刀或子弹伤口前来的,威尔逊医生不得不连班倒,一直呆在手术室里做外科手术以抢救伤患。根据当时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和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主席的马吉牧师拍摄的《南京暴行纪实》(这是留存至今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惟一动态画面)影片中,有很多当时伤员到鼓楼医院救治的画面,这部影片的引言有这样一段话:鼓楼医院收治了许多伤员和日本人暴行的其他受害者,假如摄影者能在那里逗留较长时间,那么,这部电影的内容必定还要丰富得多。拉贝先生在日记中写道,影片中提到的好多伤员我都看见过。

遗憾的是,南京大屠杀期间,由于环境险恶,人身安全无法保障,而且医院每个人都在超负荷工作,因此,医院的收治记录并不全,记录下来的部分患者一方面可能因为他们的创伤实属罕见而令记录者震惊,如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当时她有6个月身孕,与3个日本兵搏斗,身中33刀,后被送往鼓楼医院救治,虽然胎儿流产,但李秀英却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这在威尔逊日记、拉贝日记和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主席马吉牧师拍摄的《南京暴行纪实》中均有记载。也有些患者可能是因为他们与记录者之间有些许的关系如相识,然而遗憾的是,大部分患者都没有被记录下来。因此,鼓楼医院在大屠杀期间到底救治了多少患者,至今也无法准确统计。

当年李秀英只有19岁,怀有身孕,被日军身中33刀,后被送往鼓楼医院救治,威尔逊医院立即为她进行了手术,虽然胎儿流产,但李秀英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当年李秀英只有19岁,怀有身孕,被日军身中33刀,后被送往鼓楼医院救治,威尔逊医院立即为她进行了手术,虽然胎儿流产,但李秀英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先生在离宁前的答谢辞中说:“我一定会始终回忆起海因兹小姐和鲍恩典小姐在我们唯一的医院里(鼓楼医院)做的艰苦而踏实的工作。鼓楼医院由于人员减少,只有特里默大夫先生和威尔逊大夫先生两名外国医生以及医院院长麦卡勒姆先生,还有前面提到的少数女士,他们在医院工作中做出了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好的成绩。因为它只有少量的人员(中国的和美国的),他们在完全超负荷地工作,已是精疲力竭。”这也是对鼓楼医院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工作的最准确的总结。


声明:在南京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我们审核处理。

相关新闻

为了永不忘却的记忆 鼓楼医院医护人员在1892楼前默哀

南京新闻广播 12.13 1588

矢志不忘!今天,南京万名中小学生向世界发出《和平宣言》

交汇点新闻 12.13 977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2019年南京市各界人士公祭抗日航空烈士仪式在南京抗日烈士纪念碑广场隆重举行

南京新闻广播 12.13 1129

为南京人定制的APP
下载查看更多资讯

在APP中打开